​ 大众传统认为的道德评判是由儒家思想建立起来的.《大学》中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一句简明扼要地揭示了它的内涵 —— 人们应当先具备这样的道德,而后才能要求他人也具备这样的道德;人们需先摒弃非道德,然后才能要求他人屏除非道德。这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甚至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与孔子一以贯之的主张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的内涵相契合。我们当然会认为一个虚伪、双标的人对一个忠志之士的诋毁是无端且可耻的。可是,一个忠志之士对这样的人加以指责或是程度更轻的教诲,这样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吗?如果按儒家思想看的确如此,但我更推崇道家的主张.《老子》中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道家于道德的评判标准。即 —— 即使一个人德隆望尊,可是并不以有德者自居,那就是有德;即使一个人美好的德行再轻微,以功德自居,也就是无德。这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道德的评判标准纵然是客观的,但评判的主体究竟为谁?显见,儒家的评判主体是道德自居者本身及周边万物。而道家的评判主体似乎不存在或者说道家认为不该有评判主体这个物或者说这件事存在。要解释这一点就要对道家思想进行较全面的阐述后才能说明。这里引述一句佚言.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有道德之时便失去了道德.

简单说来即是如此,如果另一个人比我有道德(或许如此),可是当他在我面前以有德者自居时,他便失去了道德。这话可能说得不甚明了。曾经,我的语文老师身体抱恙,代课的老杨喜欢一言宕开、长篇大论,开口必提 “境界”. 我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因为在我看来一个整天开口谈道德的人显然是没什么道德的。我的室友告诉我说,他是为了向我们传授他所谓的 “境界” 才言必道德,平时他肯定不会这样。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这显然又回到了儒道评判之争中 —— 认为自己顿悟了,懂得 “境界” 为何物,就可以向他人传授了 —— 这种行为是道德的吗?显然不是。我又一次陷入困顿.

秋十月,我在小时读过的杂志书扉页找到了答案.

理智会促使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谋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

言外之意,根本没有道德这件东西,道德是虚无甚至虚伪的,再伟大的动机,也往往是出于个人需要.

我大为震撼,念及此,我想到教员曾经以信念改写历史、演绎传奇或许是个人本身对事业的巨大热爱,或者说,在心里,教员就是以德者胸怀天下自居的,认为自己就该救万民于水火,从而激发出无比的热情.

我想了想觉得是这样,古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诚不我欺,老杨就是不怎么道德的。嗯,我心想.

更新于 阅读次数